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3-12-20 12:02:52
荀子读后感1000字

荀子读后感1000字

  《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阿人努力学习。

荀子读后感1000字【1】

  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

  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

  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

  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

  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

  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

  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

  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

  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随后又以千里马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

  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王安石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

  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苏秦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

  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却依旧隐约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他的博学善辩,他那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间,让我对他更加倾慕,同时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认知与做法。

荀子读后感1000字【2】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

  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荀子读后感1000字【3】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

  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

  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

  “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

  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

  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

  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

  《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

  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阿勉人努力学习。

  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

  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

  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

  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

  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

  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荀子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